强基计划是国家自2020年起实施的一项高校招生改革试点项目,旨在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该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2026届强基计划备战已经正式启动!随着政策逐步走向成熟,考生和家长在报考时也表现得越来越理性,2026届很可能成为强基计划实施至今的最佳报考窗口期!
政策趋于成熟并持续扩大招生规模
强基计划自2020年启动以来,到2026年将进入第七个招生年度,各项政策和机制已趋于成熟和稳定。预计到2026年,招生规模仍有望进一步扩大,让更多学子有机会进入心仪的高校。数据显示,2025年39所强基高校招生总人数已突破7500人,不论是从覆盖省份还是计划人数来看,均呈现明显扩增趋势:
强基招生省份新增情况(部分):华南理工大学新增广西、甘肃;电子科技大学新增山西、江苏、湖北、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增辽宁、浙江、江西、湖北、新疆等;
强基计划人数增加情况(部分):北京招生约473人,比2024年增加约72人;江苏招生约465人,同比增长约56人;山东招生约507人,较去年增加约53人等。
报考更趋理性,数据更具参考价值
随着强基计划实施多年,考生和家长对其认知更加全面,报考行为也更加理性。不再仅仅将其视为进入名校的“捷径”,而是真正基于个人兴趣与长远职业规划做出选择。
这一理性趋势使得真正热爱基础学科的学生更容易脱颖而出,减少了因功利性报考带来的无效竞争,提高了兴趣导向考生的录取机会。
同时,历年积累的强基入围分数线、录取分数、招生计划等数据,也具备了更高的参考价值。考生与家长可借助这些信息更准确地评估自身实力,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学业规划和选择。
降分幅度显著,入围机制更加多元
从往年数据来看,强基计划的录取分数一般比统招低5-30分左右。
除了强基招生本身的特殊性,越来越多高校还通过“高考后出分前”校测、高考成绩加权、单科小破格等方式,选拔在基础学科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这让更多考生有机会凭借校测优势“降分录取”。具体表现为:
1.“高考后出分前”校测高校增加:2025年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加入该模式,使采取此类方式的高校增至12所;高考成绩加权范围扩大:加权科目从原先的数学、物理,扩展至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生物等多门核心课程,加权系数也多在0.2~1之间;
2.多校新增“单科小破格”路径:北师大、华中科大、中国农业大学等7所高校加入这一入围模式,目前共有15所高校允许凭单科优秀成绩破格入围,部分高校“单科小破格”的优惠力度甚至可与竞赛金银牌媲美。
这些多元化的入围标准和更科学的考核方式,不仅帮助更多考生实现降分录取,也让那些具有学科特长但高考总分稍弱的考生有了展示才能的机会。
培养体系日益完善,试错成本降低
随着强基计划培养机制的不断成熟,各高校在不同学习阶段均推出资源倾斜政策,并在招生简章中予以明确说明,让考生和家长能够清晰了解入学后的培养路径。
在本科阶段,各校普遍推行小班教学、导师制以及本硕博贯通培养,配备优质师资和科研条件,为学生提供远超普通专业的学习资源与发展平台。
在研究生转段阶段,多数高校实行“应转尽转”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各校转段成功率普遍超过70%,部分高校甚至达到90%以上。此外,学生在转段时还可选择跨学科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或直接进入直博通道。
培养方案的不断明晰与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也反过来优化了招生环节。高校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考生也更明确自己适合怎样的发展路径,从而显著降低了早期盲目报考的试错成本。对2026届考生而言,这意味着更公平、更科学的选拔环境。
准备时间充裕,2026届的独特优势
与往届学生直到高三下学期才匆忙了解强基、仅有一两个月准备时间不同,2026届考生若从现在开始备战,将拥有长达半年的准备周期(强基计划通常每年4月启动报名),这一时间优势非常明显。
在这半年中,考生可进行如下准备:系统复习学科知识,巩固基础;深入研究各校强基政策,明确目标院校;提前准备申请材料,突出个人特点;开展校测模拟训练,提升综合能力。
在强基计划“高考成绩+校测表现”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充足的时间意味着考生可以在两个环节都做充分准备,大幅提高最终“上岸”概率。
2026届考生家长应如何规划准备?
01、密切关注政策与数据动态
2025年各高校强基政策出现较大调整,建议初高中低年级考生家长及时关注清北等主要强基高校的最新政策与关键招录数据,深入理解政策底层逻辑,结合考生自身优势做好充分准备。
02、做好自我评估与目标定位
强基计划限报一所高校,因此择校尤为关键。需综合考生分数情况、竞赛奖项等多方面因素,选择与自身实力匹配的院校。现阶段可初步筛选3~5所,待招生简章发布后再做最终抉择。
另外,强基计划多为本硕博连贯培养,需学生对所选专业保持长期兴趣与热情。务必尊重考生意愿,至少选择不排斥的专业方向进行学习。
03、高考成绩始终是核心
无论是否具备破格条件,强基最终录取综合成绩中高考占比仍达85%。同时,参与强基的39所高校均为国内顶尖985高校,录取线普遍较高,即便获得降分优惠,考生分数也需保持较高水平。因此,务必把提升高考成绩作为首要任务!
04、加强强基校测专项训练
强基校测题目通常难度大、灵活性强,常涉及竞赛思维甚至超纲知识。若等到高三再临时准备,很可能难以应对。因此,考生应尽早开展校测专项训练,还需学习分析社会热点,熟悉无领导小组讨论、半结构化面试、辩论等多种考核形式。
校测所要求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需通过持续训练才能有效提升。建议考生积极参加专项培训,提前适应考核形式与节奏。
低年级考生家长应如何提前布局?
除上述提到的关注政策、明确目标、提升成绩等方面,低年级考生家长还可鼓励孩子适当参与学科竞赛、高校活动等,为未来报考积累优势。
01、参与学科竞赛
建议学有余力的低年级同学尽早接触竞赛,接受系统训练,并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如能获得金银牌奖项,可申请破格入围甚至免笔试;如获得省级奖项,也可作为报名中的重要加分项,帮助考生在校测中脱颖而出。同时,竞赛学习和经历在其他特殊类型招生中同样具有较高价值。
02、参加高校举办的营期及宣讲活动
对于以清北、华五等头部强基院校为目标的同学,积极参加这些高校举办的夏令营、冬令营、学科营及宣讲交流活动尤为有益。这些活动不仅能帮助考生更全面地了解院校专业,与老师、学长学姐建立联系,还有助于激发学习动力。一些营期中设置的考核环节,也可让考生提前体验校测模式,积累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