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GESP出成绩,后台就有不少家长留言::“孩子准备了那么久GESP,结果考完说‘题比平时练的难太多’,查完成绩果真没过!这GESP难度怎么忽高忽低?是不是故意卡孩子晋级啊?”。
其实,不止您有这样的困惑。这段时间,GESP的“难度波动”和“低通过率”成了家长圈的热议话题:有人觉得“系统随机选难度,孩子努力也白搭”,也有人说“难才正常,能练真本事”。
那么作为陪孩子走编程竞赛路的家长,咱们先别被 “没通过”“难度高” 的情绪带偏,要先搞懂背后真正的原因,才能帮孩子找对后面发力的方向。
01.难度随机波动原因分析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上次考GESP还挺顺利,这次却连基础题都觉得难——难免怀疑“是不是系统故意设门槛”?。
其实,难度波动背后藏着 GESP 的核心定位,不是“为难孩子”,而是 “贴合竞赛本质”。
一方面,GESP的难度设计本就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官方并非用“随机难度”卡孩子,而是希望通过不同难度的题目去全面考察娃的真实能力:比如有的题考基础语法,有的题考算法思维,有的题考临场应变,如果所有题都一个难度层级,反而看不出娃到底“哪里强、哪里弱”。
更关键的是,这也是 GESP“竞赛属性”的体现。众所周知,信奥比赛(比如 CSP、NOI)从没有“固定难度”,考场上可能前一题简单,后一题就需要复杂建模。GESP的难度波动,其实是在模拟真实竞赛环境:让娃提前适应“不确定的难度”,学会在遇到难题时不慌、找解题思路,遇到简单题时不马虎、保正确率,找到解决任何问题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综上,这种难度波动不是“坑”,而是在帮孩子训练 “竞赛必备的应变力”!筛选真正可以应对复杂问题并能有扎实编程能力应对的孩子!
02.GESP通过率低,没通过真的是孩子学得不够好吗
看到GESP通过率比其他编程考级低,家长难免焦虑:“是不是娃努力得还不够?是不是我们选的备考方向错了?” 其实,低通过率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 GESP的“考核目标”与别的考试不同。
其他不少编程考级,更侧重“基础技能掌握”——比如会不会用某个编程语言、能不能套模板解简单题。但GESP考察的是“竞赛综合能力”,不只是会写代码,还要有算法思维(比如能不能想到用“贪心”“动态规划”解题)、问题拆解能力(比如能不能把复杂题目拆成小步骤)、时间压力下的应变能力(比如 40 分钟内解一道难题,该先抓哪部分)等等。
这些能力,靠“死记硬背模板”、“刷重复题型” 是练不出来的。比如一道GESP的编程题,可能没有现成的模板可用,需要孩子自己分析题目逻辑、设计解题步骤——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平时练了很多题,考试还是“卡壳”。
所以,没通过不是练得少,而是没练到“核心能力”上。低通过率也不是GESP的“缺陷”,反而是它的“价值”,也是对学生能力高要求的表现:筛选出孩子的“真实短板”,而不是让孩子靠 “应试技巧” 蒙混过关。
03.别纠结“过没过”,家长需看清GESP的真正价值
很多家长把GESP当成“必须通过的考试”,孩子没过就焦虑——但其实,GESP更像孩子编程竞赛路上的“能力体检报告”,比“通过”更重要的是“从考试中收获什么”。
它是CSP的“前置练兵场”。如果说CSP是孩子进入信奥圈的“敲门砖”,那GESP就是 “赛前热身”:通过难度波动的题目,帮孩子提前适应竞赛节奏;通过低通过率的“压力测试”,让孩子知道“竞赛不是靠运气,要靠真本事”。
比如孩子这次在“图论”题上丢分,下次就能针对性补这部分知识,比盲目刷题更有效。
它是孩子的“短板探测器”,因此孩子每次考完GESP,建议不要只看“通过/未通过”,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哪类题错得多?是知识点没掌握,还是思路没打开?这些“问题”正是娃下次进步的方向。
同时它也是“抗挫折能力的训练场”。信奥路上,没有谁能次次顺利:CSP可能失利,省选也可能会淘汰。GESP的“不轻易通过”,其实是在帮孩子提前适应“挫折”:让孩子知道“没通过不是失败,是找到进步的机会”,这种心态,比一次考级通过更重要!
04.给家长的建议,别盯“结果”,盯“成长”
陪孩子备战GESP的过程家长很容易陷入“通过率焦虑”和“难度焦虑”。但其实编程竞赛本就是一条“长期积累”的路——GESP不是终点,而是帮孩子夯实基础、练能力的“中转站”。
因此,不管这次孩子考完GESP过没过,咱们可以和孩子聊这3个问题:
√“这次哪道题让你觉得有挑战?”
√“你从这道题里学到了什么新思路?”
√ “下次准备重点补哪部分知识?”
因为比起“通过”,这些“成长”才是娃在信奥路上真正的“财富”。
小提示:GESP的难度和通过率,不是为了“淘汰孩子”,而是为了 “筛选出真正有能力且能扛住竞赛压力的孩子”。只要孩子在每次备考、每次考试中都有进步,哪怕这次没过,也能收获到不少宝贵经验!